查看原文
其他

小巫养育学堂专题报道:接纳孩子对父母的愤怒

乔瓦娜 小巫Weewitch艺术养育
2024-10-15

9月23日,小巫老师为小巫养育学堂的学员们特地加了一堂答疑课,并就大家提交上来的问题中最集中的疑惑,做了第二次网络演讲:《孩子都会读心术——父母情绪对孩子的影响》(上)

这次的重点放在很多学员共同的问题上:如何在与孩子发生冲突时,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情绪的影响?


课程先提供了一位妈妈的案例:


学员A自述

在一些特殊情况诸如“不午睡”、“动手打我”、“在我很疲倦的情况下,需求与我有冲突”这几件事上与孩子发生争执、意见不合时,常有一股莫名怒气涌上心头,好像触到了“逆鳞”,一些非常伤害孩子的辱骂或威胁,会忍不住脱口而出。有时候甚至忍不住动手推搡或打孩子。明知这样做不妥,不符合自己信奉的理念,但就是忍不住,仿佛爸妈附体,有种精神分裂的感觉,一面明知此事不可为,一面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和手,把小时候爸爸妈妈对我的一套COPY不走样地重现出来。事后冷静下来后悔万分,向孩子道歉,但下次往往又重蹈覆辙。

还有一点十分困扰我的就是:在与孩子发生需求冲突时,会忍不住用有限选择法或者自然后果法来达到快速解决纷争的目的,虽然明知这是与无条件养育南辕北辙的做法,但就是管不住自己,亦是明知故犯的苦恼。……处在“有觉知但行动仍无法改变”这样的情境太久了,太希望能够寻到方法让自己和孩子都解脱出来。


小巫老师告诉大家,这是非常典型的困扰,在收到的问题中,过半都与此类同。每位学员遇到这样的困境,都有独特与共通的原因。首先一点是与原生家庭互动模式的轮回,条件反射一般,不经过头脑,而是深埋于身体里,一触即发,无法控制。我们从父母那里只继承了这一种反应机制,还没有建立起另外的机制,一旦定型就很难改,需要很大的毅力,并且没有立竿见影的解药。

紧接着,老师强调:改变,不是强行改。我们越想反其道而行之,越是欲速则不达。世界上什么事都是这个道理。所以更好的办法是:不对抗,顺势而为。

接下来,小巫私传秘笈,提了几点原则:

首先,我们要面对——或者说“看见”——自己内心的愤怒。基本上所有的愤怒都是指向自己的。我们承受了父母对我们的愤怒,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喜欢自己。这些愤怒都积压下来,被我们关在小黑屋里,表面和谐,风平浪静。但是有一天,孩子来了。他们一把撕下我们的伪装,把我们的真实内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我们害怕看到真相,所以必须镇压孩子,不许他们打开小黑屋的门!


我们有个很深的误解:愤怒是“错误”的,甚至是“可怕”的。因此形成一个怪圈:不肯、不敢对父母愤怒,也不允许孩子对我们愤怒。但是愤怒如果不能表达出来,就会加倍变成内疚,导致抑郁。

提问中有许多是关于小龄孩子打妈妈、说狠话的疑惑。中西方文化都严禁孩子对父母表达愤怒,而今天小巫老师提出一个比较颠覆性的观点:允许、接纳、包容孩子表达对我们的愤怒!


亲密育儿的开山鼻祖约翰·鲍尔比曾经说:

让孩子公然地、直接地、随意地表达敌意与嫉妒,是对孩子最顶级的帮助,坦然地接受诸如“妈妈我恨你”或者“爸爸你是个坏蛋”这种孝心的表达,没有比这更为珍贵的养育任务了。接纳这些爆发,我们向孩子展示,我们并不惧怕仇恨,我们也有信心这种情绪是可控的。更进一步:我们为孩子提供了宽容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自我控制可以得到开发。


小巫老师不客气地指出:大部分成年人是玻璃做的,特别脆弱,不堪一击,孩子对自己略有不恭,成年人就崩溃了! 真的,成年人的尊严弱爆了!孩子对我们略有不从,我们就觉得尊严受损。这会让孩子看到:自己最依赖的那个靠山,居然是如此一触即碎。

孩子说“我要打死你”,是真的要打死妈妈吗?

如果家长能接受孩子这样说话,孩子会看到:愤怒并不具备杀伤力。反之,他也会惧怕愤怒,也会将其当作武器,试图控制别人。

讲到这里,小巫老师演示了三种父母可选择的回应方式:

孩子

我讨厌妈妈!我要打死你!



好你个小兔崽子,反了你了!你敢跟你妈这么说话?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含辛茹苦,壮烈牺牲,你非但不感恩,反而骂你妈?我怎么这么苦命啊! 养了你这么个白眼儿狼!


妈妈一



这样对大人说话,非常粗野,请你尊重妈妈,好好讲话。


妈妈二


哦,你好生气哟!


妈妈三


每个回应方式演示之后,小巫老师都问大家:孩子会有什么感受?

我们都有心理伤痕,需要治疗。小巫老师拿出第二件锦囊法宝:身病医心,心病医身。

治疗心理伤痕不能只靠看书、找咨询师,而是要做很多身体上的事,其中之一就是艺术活动。学堂设置的一系列艺术活动,唱歌、手工、美术、厨艺、健身……都是可以选择的丰富的疗愈方式。

下面的环节引用了另一个学员的案例:


学员B自述

4岁孩子总是说狠话来表达愤怒,还经常会打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暴力”行为很是苦恼,自己曾经在孩子2~4岁时失控打过他,不知是否造成了心理伤害,才会如此激烈的方式表达愤怒。并且,自己和爸爸都是从小被打过,有心理伤痕的人。


小巫老师阐述自己的观点:绝不可以打孩子,身体的伤痛会愈合,但情感上的伤害是不可愈合的。孩子的表现,说明他有很多积累的愤怒没有得到表达和理解,我们需要倾听他。

积极倾听,是P.E.T.(《父母效能训练》)中最难、最必要的部分,没有任何其他门派如此强调倾听。使用招术试图“搞定”孩子很容易,然而清空自己、打开内心、让对方进入,则是风险最大、难度最高的。

接下来是这堂课最为精彩和震撼的部分。小巫老师与艺术养育讲师之一、御用“熊孩子”——艾琳老师,分别代入妈妈与孩子,现场演示了倾听与被倾听的全过程。

大家屏气凝神,全程跟随了这场时长半小时的对话,看着“孩子”的洋葱皮一层层落下,在激烈的愤怒释放过后,渐次深入地裸露了心底最深的恐惧,哭出了憋在身体里许久的悲伤。直至倾听结束,孩子走出问题区。“孩子”曾经的伤痛、愤怒,以及“妈妈”贴心的跟随、理解,使得不少学员流下眼泪,甚至失声痛哭。有人说:“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这样被妈妈理解过。”还有人说:“我也想要小巫这样的妈妈!”大家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急得艾琳老师挡在前面说:“谁也不许跟我抢亲妈!”

这种哭泣是具有疗愈作用的,随着眼泪畅快地流淌,心里从未被理解和接纳过的小孩终于被“看见”了;心里一直不敢梦想去拥有的妈妈,原来是可以存在的。在这种纯粹的、被允许的哭泣中,每个人都在老师的演示中受到感染,找到力量来给自己做一回理想中的妈妈,去爱内心那个愤怒而悲伤的孩子。

当自己被“看见”之后,也就有能力“看见”孩子了。一位学员发来她的体验:


学员C自述

分享一下上完昨天小巫老师的课后,自己觉察力的一点提升。今天上午,我才抽空爬楼看了昨天上课的课程记录,看到小巫老师和艾琳代入的那个案例时,我默默地哭了会儿(老二睡在我旁边,爸妈在一墙之隔的客厅,不敢发出声音),哭完有一种轻松的感觉。晚上,突然发现自己的觉察力提升了。我看到了哥哥在弟弟使劲儿拍我时去打弟弟,是因为他以前打我们时也是被这么粗暴地对待的(虽然没有打他,但我们扭曲的表情、僵硬的肢体语言和愤怒的话语都在传递着一种暴力);我看到了哥哥吃饭时也总想要玩玩具或者在弟弟吃饭时玩玩具时总要为难弟弟,是因为他想得到父母平等的对待,想确认我们是像爱弟弟一样爱他的;我看到了哥哥在一遍又一遍的提醒之后还是光脚站在瓷砖地上,是因为他玩得很专注,不想被打断;我看到哥哥在我哄弟弟睡觉时一次又一次跑过来打扰,是因为他真的很想跟最亲爱的妈妈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写到这儿,我眼泪出来了)。以前学习育儿知识,使我也知道哥哥在很多大人看来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有他的需求,但那是头脑层面的思考,所以在哥哥不“乖”时,我需要用头脑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能控制住,有时不能控制住,但不管是哪种,孩子肯定是能感觉出我的不接纳的。而今天,我真正地用心看到了他,我也能感受到哥哥接收到了我的“看见”,这种感觉太美好了!


这场展示,也使得一部分学员进入了问题区,疑点井喷。尤其对“妈妈”倾听过程中几个关键的反馈产生了困惑,分不清到底是倾听、理解,还是妈妈对孩子内心想法的引导、猜测?

小巫老师表示:妈妈是对孩子感同身受,而不是猜测。猜测,是对孩子的侮辱。这场对话是完全走心的,如果被触动了,即使没有完全看明白,也是一次集体疗愈。需要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展示的技巧,而是看到“妈妈”是如何将自己放进孩子的鞋子里,感同身受。

最后,小巫老师告诉大家:孩子每一个让我们无法接受的行为背后,都有未被看见、未被满足的需求,属于我们大家共同拥有的需求:被父母全然地接纳、一成不变地爱。这是孩子赖以生存的空气、阳光、水。缺少了这种爱,生命会变得沉重,黑暗,痛苦。

课后不久,小巫老师再次进入课堂,阐明一点:本次课程主旨并非主张、鼓励孩子打妈妈。并且传授了我们身为父母,被孩子打时,有哪些做法可以选择。


伏笔

倾听不是猜测,陪伴不是看穿——乔瓦娜带领消化讨论
一周后,“小巫督导艺术养育讲师”乔瓦娜同学,针对大家在“倾听”与“猜测”上的疑惑,带领了一次消化理解课程,并对大家上交的其他问题引领了讨论。有关具体内容,请见后续报道。


小巫又及

为维护学堂学员的利益,保护学堂的知识产权,乔瓦娜的报道仅仅分享课程概况,无法奉上课程全貌。凑巧的是,安心老师观摩了本次课程,并且巧遇她的一位老学员,就课程主题进行交流,对这位学员提问的解答,促使安心老师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她的微信公众号上,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直接阅读《孩子打我了怎么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小巫Weewitch艺术养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